新华社兰州8月25日电(记者李梓潇)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山丹马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祁连山北麓广袤无垠的草原之上,闪耀着自然与历史的光辉。
相传,这里是汉代皇家马场。如今,千年马场迎来新的蝶变,除了保护开发山丹马种质资源,这里农作物蓬勃生长,传统养殖业转型升级,呈现出一番新的勃勃生机。
青割燕麦草、脱毒马铃薯种薯、高原夏菜、中药材已成为山丹马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2万亩有机作物生产基地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
走在山丹马场的田间地头,一排排马铃薯温室大棚一望无际。山丹马场三场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心技术员胥瑞表示,这里气候高寒冷凉,是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的“天然凉库”。“为了让马铃薯品质更好,我们通过‘三级繁育’,从脱毒试管苗的培养到原原种、原种和一级种的生产,从无菌培养室到温室大棚和田间地头,让马铃薯品种不断‘升级’。”目前,基地已完成3个自有品种的培育,并存入国家马铃薯种质资源试管苗库,粮食安全攻坚稳步推进。
瞄准现代化发展路径,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让农产品保“质”又保“量”。在山丹马场现代农业智慧园区管理平台的屏幕上,气象、虫情和农机监测等数据信息,让管理人员对农作物生长状况了如指掌。
“大型播种和植保机械设备以及技术团队的支持,让这里成为集马铃薯品种选育、脱毒、原良种生产、种薯储藏、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种薯繁育基地。金秋时节,9000多亩的脱毒种薯就要收获了,纯正、高产、抗逆性强的产品,加上订单式生产,我们不愁销路。”山丹马场三场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心主任鲁玲说。
8月18日,正在作业的自走指针式喷灌机。新华社记者 李梓潇 摄
在马铃薯种植大田中,自走指针式喷灌机喷洒出的水雾在阳光的照耀下,形成一道道彩虹。“自从取消了大水漫灌作物后,喷灌设备能节水近50%。喷灌的水量和时间能随时调控,均匀喷洒既能节水,又能增加产量。”山丹马场三场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蔡永军说。
8月18日,在山丹马场拍摄的青割燕麦草。新华社记者 李梓潇 摄
在绿色消费市场火热的今天,高原夏菜也显现出不凡的活力。山丹马场四场工作人员李若凡掀起几棵娃娃菜下面的地膜,输水管道露了出来,“我们利用滴灌节水设施,让输水量与万亩蔬菜生长需求相平衡,将专用肥融入水中,精准控制水肥量,打造出水分更足、甜度更高、生长更好的高原夏菜。”
目前,山丹马场已新建蓄水池6座,喷灌、滴灌等节水农田4.1万亩,通过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和基础设施建设,缓解了农业灌溉用水的供需矛盾,让制种、高原夏菜稳产高产。此外,驴产业和肉牛养殖基地的发展,正推动传统养殖业转型升级。
山丹马场二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建宏表示,为实现草原减畜,调整养殖业结构,基于驴食草量相对较少的特点,大力发展驴产业,通过舍饲喂养与天然草原放牧相结合的方式,减轻草原的生态压力。“我们正加速推进绿色有机认证,做好驴肉、鲜驴奶、驴奶粉等系列驴产品深加工,推动产业链升级。”
8月19日,在山丹马场拍摄的佩戴着智能项圈的肉牛。新华社记者 李梓潇 摄
在这里,科技助力养殖业管理现代化,智能监测系统为肉牛茁壮成长保驾护航。“每头牛都佩戴智能项圈,它们所处的位置以及体温、反刍和发情等身体信息能反馈到移动终端上,以便我们及时掌握每头牛的生长状况,让科学和规范的养殖管理模式保障每头牛的品质。”刘建宏说,当牛从草场回到“家”后,智能牛舍已实现温度的实时调节,让它们在适宜的环境中成长。
让生态文明建设与农牧产业协调发展,需要把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平衡点。山丹马场正努力实现农牧业向价值链产业链中高端转移,新产业向山下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的产业发展目标,拓展农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探索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绿色发展道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当前,山丹马场的高原生态食品加工业生产牦牛肉干、牦牛肉酱熟食、浓香食用植物油等产品,逐渐形成自身高原生态食品特色。山丹马场集大草原综合类自然风光、大型观光农业、马文化体验、大马群观赏于一体,正在祁连山保护区外围区域打造特色生态旅游业。
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钱述华说,近年来,山丹马场构建出绿色环保、高产优质、循环可持续的农畜牧业发展新格局,优质的农牧产品走向更大的市场。祁连山下的产业蝶变,将继续展现千年马场的蓬勃生命力。
2024-08-26 15:26:01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