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让一枚枚香包变身艺术品,带着传承民俗文化的使命,走出国门为家乡的文化产业添光增彩;她让一枚枚香包变成文创产品,带着家乡人的致富梦,在国内各类博览会上出口创收,让庆阳黄土塬的留守妇女们坐在炕头“绣”出了一条致富路。
她就是刘兰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博采众长 背着香包闯世界
被称为“中国香包刺绣之乡”的甘肃庆阳,香包绣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8岁学针线、12岁进绣房”的民谣在当地广为流传。色彩艳丽、千姿百态的庆阳香包,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2006年,庆阳香包绣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
作为庆阳香包绣制技艺的家族第三代传承人刘兰芳,自幼爱好刺绣,在外祖母和母亲耳濡目染下,不到20岁,她就已经熟练掌握了各种刺绣针法和技巧。不仅如此,刘兰芳还坚持对香包绣制技艺原生态价值的保护与发展,她收集精品香包刺绣近万件,从中研究传统香包绣制针法,摹绘原生态手工香包传统刺绣图案纹样。
2002年第一届“庆阳香包文化节”的举办,让过去不值钱的农家“针线活”第一次登堂入室,以文化传承的方式被大众重新认识,同时也让刘兰芳深深思索着,如何让小香包走出去,变成造福乡里的大产业。
就在那一年,刘兰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拖着六大箱绣品只身前往上海,参加“上海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开启了背着香包闯世界的漫漫旅程。挤在别人匀出的二尺展位上,硬着头皮用庆阳味普通话向参展客商介绍自己的绣品。从无人问津到客商慢慢围上来订购,20件、100件、200件…… “当订单砸来,我才意识到,这些来自陇东黄土塬的绣品都是各具特色的‘独一份’,而市场化订单的要求是同批次货品要统一标准。”
回到家乡后,刘兰芳开始了传承文化到产业化变现的实践。2002年,她成立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担任公司总经理兼设计总监。接到订单出货量跟不上,出货量跟上产品标准跟不上,导致不断被退货,投入的十几万全部赔光。“早都说了,这个东西挣不了钱……”当初不看好刘兰芳搞刺绣产业的人看起了笑话。“越笑话我越要干出个名堂。”凭借庆阳人骨子里的那股倔强,刘兰芳拿出全部家底采购激光裁剪机等高科技设备,面向社会免费开班授徒,培养挖掘刺绣人才。同时,将绣品从单纯的挂件,拓展到抱枕、拖鞋、背包等,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兼具实用性。
2012年,刘兰芳在庆阳市肖金镇肖金村建起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展陈5000件香包刺绣品,并注册成立全国首家以香包为主的民营博物馆。刘兰芳积极组织开展香包、刺绣、剪纸对口交流及技能培训,确保非遗产品的传统特色和品质。同时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网络平台的生产经营模式”,搭建规模生产平台,拓宽销路,确保产、供、销各环节有效链接。
出口创汇、在美国设立庆阳香包直营窗口……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还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与此同时,刘兰芳先后赴美国、加拿大、白俄罗斯、埃及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宣传推介庆阳香包绣制技艺,甚至在耶鲁、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举办讲座,刘兰芳背着香包闯出的天地越来越广阔。
免费授艺 带领家乡姐妹“绣”出致富路
在刘兰芳以及一批非遗传承人的带动下,香包刺绣产业逐渐成长为带动当地乡村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农家妇女因“绣”得业,以“绣”养业,在增加家庭收入的同时,同时也“绣”出了美好的乡村新生活。刘兰芳将非遗与扶贫车间有效结合,面向社会开班授徒,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绣制技艺,其亲传弟子已有300多人,累计培训20000多人,她的学生,以留守妇女和残疾人为主。
“第一次见刘老师,就觉得她很亲切,说话都说在我们心坎上,做啥也都为我们女人着想……”刘兰芳的学员里,有一名叫顾玉琴的学生,她结婚后,生下两个天生残疾的女儿,照顾孩子的辛苦,家人对她的埋怨,一度让这个农村妇女对生活绝望。偶然的机会她来到刘兰芳的刺绣工坊,短短几天的学习,顾玉琴在刺绣方面展现出极大天赋,刘兰芳不仅对她重点培养,有外出交流活动也时常带着她。
“以前见了生人连话都不敢说,现在几十人上百人的培训交流会,顾玉琴能专业流畅地独自完成。”说起得意门生顾玉琴的变化,刘兰芳欣慰又自豪。“能拿回去工资,家庭地位提高了,家里人的态度也变好了,我希望身边的姐妹都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家庭的关爱。”如今,顾玉琴每个月能拿到两三千元收入,刘兰芳给予她的,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对一名农村女性尊严的重建。
“你现在哪还像个农村人,时髦得我都不敢认了!”每次看到邹叶叶,刘兰芳总这样打趣说。当年那个见人就低头、说话就脸红的农村少女,在刘兰芳的刺绣作坊历练六七年后,如今已是企业的管理人才。聋哑人康藏,跟着刘兰芳学习已经12年了,是学习时间最久的学生,目前已经是高级刺绣工,刘兰芳就像看自己的孩子成长一样,看着康藏成家生子、在城里买了楼房……
“李姐,这次的活时间比较宽裕,但是要求高,一定要细致……”除了每天给学员授课,刘兰芳在每天上下班往返的40公里路上,还有更重要的事,那就是给沿途乡镇的外协人员派发订单样品和任务,同时验收绣品并付钱。所谓外协人员,就是把刺绣的活拿回家完成,主要是陪读妈妈、小商铺店主、残疾人、留守妇女等人群。刘兰芳口中的“李姐”,是庆阳市西峰区董志镇的一名残疾人,60多岁的“李姐”腿脚不便,刘兰芳每次都把刺绣样品送上门,耐心叮嘱订单要求。
“目前外协人员有4000多名,她们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外出打工,要么就是身体残疾行动不便,我就想让他们不离乡土,利用零碎时间也能挣到钱。”刘兰芳说。有些在刺绣工坊学艺的学员,住得远回不了家,刘兰芳就免费提供午饭,问起食堂一年的支出,她淡淡地说:“没关系,粮食和菜都是我们家自己种的。”
近三年,受疫情影响,企业营收有所下降,但是每一笔刺绣报酬刘兰芳都会按时足额发放。“农村女性的这份收入,不仅是对一个家庭的经济补充,更是她们实现独立自尊的保障,大家信任我,我不能让她们失望。”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绣女,带着小小的香包闯世界、带着家乡姐妹奔小康。近年来,刘兰芳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她个人也被评为庆阳市“创业巾帼英雄”。
新闻链接:
多条征集渠道 等你推荐报料
2022届“最美家乡人”评选活动由阿里巴巴公益旗下“天天正能量”平台、阿里巴巴乡村振兴基金联合奔流新闻·兰州晨报等60多家主流媒体发起,活动以“乡村振兴”为主题,覆盖全国200多个县市,重点挖掘在乡村产业、文化、教育、生态、科技、卫生等各方面突出贡献的平凡人,通过评选表彰将他们的事迹推向全国,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优秀范本和成功经验。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最美家乡人”征集渠道:您可以拨打电话:0931—8158528或通过邮箱:342198617@qq.com向我们推荐报料,同时您也可以通过“天天正能量”官方邮箱zhengnengliang@alibaba-inc.com 进行推荐,或者关注“天天正能量”官方微博、公众号(ID:zhnlali)了解更多活动实时进展。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张秀芸
2022-08-18 10:14:23 来源:奔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