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丝路新韵>

小仲与他的5000亩梭梭树

2022-04-20 11:30:28        来源:奔流新闻

4月天气转暖,沙土渐渐松软,沙漠里冻住的水也渐渐融化,这是种树的最佳时机。民勤人一天也不敢耽搁,毕竟这是一场生存之战。这场会战将从3月持续到4月。

24岁的仲麟,便是其中一员。小仲家在民勤县西渠镇丰政村,家离林场太远,他索性搬进了沙漠。虽然方便工作,但吃水、手机信号、用电却成了问题。每天要在前人打过的水井里取水喝;靠太阳能发的电仅够照明和手机充电;出了屋子就没有信号,打电话都成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这个24岁的年轻人却用一句“我都习惯了”来回答,甚至自我打趣,“所以我总往沙丘顶跑,因为那里有信号。”

早上7点,小仲像往常一样醒来。三四月的民勤,风并没有因为春天的到来而变得柔和,这里的最低温度仍在零下,昼夜温差巨大,白天和黑夜仿佛跨越了冬、春两个季节。匆匆吃完早饭,小仲与种树的村民们便裹紧厚重的军大衣,走向沙漠。

早上8点到晚上6点半,这是小仲一天的种树时间,要是中午不回营地,小仲早上就会随身携带几个馍馍和水果,在沙漠里对付一口。午饭时间,小仲跑向沙坡的背面,在那里,沙丘挡着风,用他的话说就是“能少吃点沙子”。如果附近没有沙丘,小仲就站着吃。在林场,他给梭梭树林绑防护栏,保护即将种植的树苗不被牲畜啃食。“种的花棒有时会被兔子吃了。”小仲有些无奈,“还是梭梭树好养活!”他说,“粗沙固水好种树,细沙不行要先压沙。”“巴丹吉林沙漠的沙丘高一点陡一点,相比之下腾格里沙漠要平缓一些。”只要提起种树,小仲的话就多了起来。

民勤有个石述柱,是个治沙的“大英雄”,每个民勤人都知道他。与许多当地年轻人“想去外面看看”不同,以石述柱为榜样的小仲却“逆流而上”。考到兰州上学的他,在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养育他的家乡。尽管也有人说风凉话,但小仲回乡的意志很坚定,“别人的眼光我并不在乎,我只是想把家乡发展起来,吸引更多走出去的年轻人回来和我一起建设家乡。”

小仲告诉奔流新闻记者,很早以前他们村旁边是成片的芦苇荡,现在打井现在打到20米以下都不一定能出水。“想把他们恢复成原来的样子,这也是我一生的事业。”

民勤有句老话,“三分种,七分管。”好不容易栽下的树苗,一不注意,就会干死。要保证成活率,必须精心呵护。小仲为防止树苗枯死,每棵树苗都要跑上好几趟。树倒了,再栽,苗枯了,再补。有时捡起已经枯死的树苗,小仲心疼得直叹气。从希望到失落再到重振信心,小仲一次次在心里给自己打气:“总会有办法的。”

无数次请教前辈种植方法后,小仲种植的梭梭树,成活率终于达到了90%。这个结果,小仲非常满意,“一棵梭梭树就可以拯救10平米的沙漠”。到今年,他林林总总已经种植了五千亩的树苗。

作为新一代治沙人,总有新办法帮助自己的家乡。2020年年底,小仲在小红书、快手等社交媒体上注册账号。以“西北人”“民勤人”的形象出现,发布的动态也围绕着这个小县城的生活劳作展开。“加油,绿水青山指日可待!”在微信视频号里,小仲自我介绍这栏写着这句话,是口号,也是对自己的激励。

不种树的日子里,小仲就从“治沙人”转变为“新农人”。民勤产什么,小仲就卖什么。蜜瓜、人参果……他力所能及地将自己大学学到的电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帮助民勤的父老乡亲在网上走出一条新的“销路”。而小仲种下的每一棵树苗也在帮助民勤的农作物不再受风沙侵害。

图片19(12548567)-20220419182619.png

现在,小仲正在寻找新的挣钱渠道,“如果挣到钱,就在村子周边压沙,这样种树的效率就更高了。”小仲说。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王夏菁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