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时间写出20万文字、画出400余幅画,上综艺节目为家政女工代言发声,出演法国知名编舞家杰罗姆·贝尔团队的舞蹈作品,以文学之名赴澳门参加文学节……从甘肃平凉走出来的农村妇女李文丽,在北京做家政工的七年时间里,用文学、绘画、艺术为自己的人生赋予灿烂的色彩、丰盈的内涵和厚重的质地。
“我今年56岁了,但我还是要努力,不管怎样,总要为自己活一回。”
“我想去北京”
李文丽生于1968年12月,甘肃平凉市崇信县锦屏镇冉李村人。
“10多年前,我还是个只知道进门做饭干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出门干农活,也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妇女,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单调乏味的生活。”李文丽说,2005年,丈夫因车祸左腿截肢,三个孩子都上学,家里的经济来源陷入困顿,特别是丈夫由一个健康人变成了残疾人,脾气变坏了,动不动就暴跳如雷,好脾气的她成了丈夫的“出气筒”。
“那一年,是我人生的最低谷,丈夫出事后两个月,我姐姐因脑出血突然去世,母亲伤心过度也生了病。接二连三的打击让我这个活泼开朗的人一下子变得少言寡语,那一刻,真正理解了‘祸不单行’四个字的含义。”讲述过往,李文丽的语气平静而内敛。
2007年,两个儿子相继上了高中。为了照顾儿子,也为了补贴家用,李文丽在县城里开了一家馒头店。2011年,两个儿子考上大学,她转让了馒头店,跟随孩子的脚步辗转内蒙古、兰州、银川等地继续打工。
她打的第一份工在啤酒厂,在回收车间验收二手瓶子。一天下来,常常鞋湿透了,脚也泡肿了。耳边机器轰鸣,破碎瓶子发出刺耳的声音,这些日常的聒噪她接受着也适应着,“即便生活一地鸡毛,我依然希望自己能像个勇士一样去战斗。”
“记得有一次,把验收好的瓶子装箱子往上面码的时候,一个箱子掉下来砸到脚上,那箱子里装着十六个啤酒瓶子,直接把大拇脚趾头砸烂了,当时疼得蹲在地上起不来,也不敢哭,怕班长看见了辞退我。那时已是冬天,啤酒瓶子收少了,厂子里人太多,正是裁员季节,为了保住工作,也为了能拿全勤奖,我只能用卫生纸裹住伤口,穿上袜子忍着疼继续干活,直到现在,大拇脚趾头还留有疤痕。”这些岁月留下的痕迹,如同斑驳往事中的一声叹息,沧桑而疲惫。
为了多挣钱,她当过护工,也在工地上干过小工。后来听周围人说,干家政特别挣钱,李文丽就进入到家政行业。起初没有经验,也干得不顺心,“感觉自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碰来碰去,我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迷茫……”
2017年,在银川给雇主带孩子时,偶然看到一篇名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里面的第一句话深深打动了她,文章主人公如同一束光,照进了她的心田。
范雨素是一名北漂育儿嫂,以《我是范雨素》一文在社交网络走红,文章记录了她和家人颠沛流离的人生历程。
“这句话特别适合我,我的人生也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李文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了共鸣,也寻觅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从那以后,我就在心里种下了一颗想去北京看看的种子。听说北京好挣钱,我想去试一试,家人也同意。就这样,我第一次去了北京,也从来都没有想过,命运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难忘的《盛会》
到了北京,李文丽依然做家政工,帮雇主照顾孩子。
每周一天的休息时间,她无处可去,便常去公园里面待着,“有时下雨、下雪、刮风,我就想着有没有一个地方能让我去休息,哪怕是和别人聊聊天也好。”
后来,她从网上搜到一个专门为家政女工提供的公益平台——“鸿雁之家”,那里有免费的热水,也有免费的网络,还可以参加一些文艺活动。
“不得不说,我真的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如果我不来北京打工,没有参加鸿雁之家和文学小组的活动,没有遇到那些一路帮助扶持我的好老师好朋友,我怎么能像现在这样自信、乐观地去参加各种各样有意义的活动呢?正是在他们的引导帮助下,在老师们一次次的分享和鼓励中,我慢慢重拾以往的兴趣和爱好,重拾之前的乐观积极,开朗活泼的天性也回来了。我更相信命运不是天注定,一定要靠自己去掌控!”在这里,李文丽的人生发生了蜕变。
“鸿雁之家”创立于2014年,办公室坐落在北京望京SOHO附近的一座公寓楼里,那里也是鸿雁家政姐妹的公共活动室。
平日里,家政女工们在城市各个角落围着锅碗瓢盆、老人的轮椅、幼儿的啼哭声而奔忙劳作,到了每周的一个休息日,她们会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来到望京的鸿雁地下活动室,“逃离日常”的放松时间,写作、唱歌、跳舞,自我疗愈。
“刚去鸿雁之家时,我不敢说话,就站在角落里,挺没自信的。”有工作人员就来问李文丽:“大姐你长得这么好看,为什么不跟大家一起玩一起跳舞呢?”李文丽想起了以前在老家,在田里种地无聊的时候,就唱《青藏高原》,村里人都叫她“李娜”,后来因家里出了事,很久不唱歌了。
“在这里,我再一次完全打开了自己,每个礼拜都很期待这一天的到来。”李文丽说,自己从小到大,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就像《射雕英雄传》里的老顽童周伯通一样,有什么事都不会放在心里,“曾经有人说过我的命不好,我听了一笑而过,嘿嘿,不好?我倒想看看怎么个不好?”
李文丽个子高挑,在鸿雁之家的各类舞蹈演出中,完全释放着身体的个性。“从小被人说女孩子高了不好看,曾经对自己的身体产生过自卑。但在舞台上,我可以自信地站在前排——身体舞动不关乎工种,不关乎高矮胖瘦,也不关乎年龄。”
李文丽第一次走上盛大的舞台,是在2023年5月参演法国知名编舞家杰罗姆·贝尔团队的舞剧《盛会》上。
大雪纷飞的空地上,二十个人,伴随着音乐“群魔乱舞”。突然,音乐骤停,灯光黑暗,幕布落下来,大家都定格在寂静中……
这是李文丽的一个梦境,也是生活中真实的“盛会”。
“《盛会》大胆又前卫,自由又包容,让每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以挑战舞蹈的方式来书写当下多元的身体史。那天晚上,我们站在王府井吉祥大戏院的舞台上,灯光亮起,台下观众掌声一片,那一刻,真实感受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李文丽在自己的公众号里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感。
演出结束,李文丽走出戏院,目之所及是王府井大街璀璨的霓虹灯和熙来攘往的人群。“我突然觉得,这才是真正的首都啊,才是原先在老家电视里、新闻上看到的北京啊。我从农村的小家里走出来,又来到大城市高大的‘家’里,那一刻才感觉,我是真的在北京。”王府井地铁口,李文丽泪水夺眶而出。回到雇主家已是深夜,她拿出画笔,把这场《盛会》里的舞者一笔笔画了下来。
这是她在打工道路上一个难以忘怀的精彩瞬间,也是她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鸿雁”,就像是她每周一次必回的“娘家”,是她的充电宝和加油站,给她温暖前行的力量。
皮村的文学滋养
当舞蹈打开身体的局限后,李文丽也想用文字记录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中学时候就看过《红楼梦》《西游记》《茶花女》等好多中外名著。喜欢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也喜欢萧红和余华的作品,和我们农村生活相近接地气。”如今,时间对她来说特别珍贵,她更喜欢读短小精悍的短篇文章,如史铁生的《病隙随笔》,杨本芬的《秋园》等。
201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文丽知道了皮村文学小组,“那里有很多普通人写文章,写得特别朴实,也写出了我的心里话。”
皮村,是北京东五环外的一个城乡接合部,距首都国际机场10公里,每天飞机从村子上空起飞、降落。这里房租便宜,住着很多打工人。
每到周六晚上,皮村工友之家会准时热闹起来,皮村文学小组开始上文学课了。讲师有大学教授、文学研究者,也有知名作家等。
小组成员有住家阿姨、育儿嫂、钟点工,劳工市场上随时等着揽活的泥瓦工、布展拆展工、电焊工、快递员,也有二手服装店店员、编辑、洗车工……只要进了文学小组,他们北漂的身份都被暂时抹去,听老师上文学课,讨论诗歌、小说、散文。这样的场景,在皮村持续了十年。
皮村文学小组的高光时刻是2017年,一篇横空出世的《我是范雨素》在网上刷屏,作者范雨素就是小组成员之一。
“我第一次参加文学小组时,还不知道‘原创’二字是什么意思,我唱了一首《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很紧张,手都在发抖。后面我一看,院子里站的都是我熟悉和想认识的作者们,我鼓了很大的勇气主动去找他们,一下子就找到了很多能聊得来的朋友,很开心。”2018年底,李文丽加入了皮村文化小组,因为喜欢做梦,也喜欢下雨,她给自己起了一个诗意的笔名“梦雨”。
从2018到2023年,李文丽跟着大家一起尝试写作、画画,将日常的点滴和工作的甘苦化作真诚的自述,“零零碎碎像记流水账一样,写自己的心情、经历和看到的事情,好的坏的开心的不开心的,也写姐妹们的生活,这里是我情绪的宣泄口,也是打工生涯中疲惫、压抑郁闷时五彩斑斓的后花园。”
五年多的时间里,李文丽一共写了20多万文字,画了400余幅画,都是生命中的所见所闻,也是生活的齿轮刻下的印痕。
后来,在文学小组老师和志愿者的帮助下,李文丽出了一本名为《梦雨的世界》作品集,分为“我”“她”“诗歌”“画”四辑,收录了散文、诗歌、随笔、非虚构文学等共计20多万字,也有400余幅或写意或写实的绘画,非常厚,一只手都拿不动。
“作品集出来的那天晚上,我一夜没睡着。觉得特别神奇也特别甜蜜,从来没想过我也能出书。”
今年1月,李文丽代表皮村文学小组受邀参加广州inD艺术书展,为文学小组作宣传。“书展上好多人想买,问我多少钱一本,可这不是正规出版的书,我们都不敢卖。后来问的人太多了,我想干脆卖几本试试,结果50块钱、80块钱都有人要。”特别是一位编辑看了她的书之后说,想拿回去看一看,帮她正式出版,“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有一位艺术家老师评价她的画作,“在画里能看到好多故事、纯真、震撼、有点笨拙却有很可爱的艺术性。”也有老师评论她的文章“质朴、真实、感人,故事性强。”李文丽感慨道,参展后她才领悟,原来在这个忙碌又琐碎疲惫的生活中,大多数普通人还是更喜欢真实、质朴、通俗易懂、接地气的书写,“而我们这些打工者发自内心的书写,更是能引起大多数普通人的共情,得到大家情感的共鸣。”
在广州之行后,李文丽写下了一首《南方南方》:
太阳暖暖的
像妈妈的眼睛
温柔又慈爱
一刻都不想离开我的身影
风轻轻柔柔的
吹过南方的椰子树 木棉花 紫薇花
海水吹起了青山的黛影
路过的人群镶嵌其中
顷刻
我的头发柔软垂滑
脸颊红润细腻
眼睛里充满了光彩
唇像路边鲜艳的花朵
身上两万多个毛孔全部舒展
心情是从未有过的畅快
那些杂乱无序的忙碌
紧张压抑的心悸隐患
彻夜难眠的焦虑
摆也摆不脱的烦恼
还有离开暖气房冻得浑身忍不住的哆嗦
这一刻
都被南方的明媚
映照得无影无踪
她把这首诗发表在自己的公众号“梦雨的梦”里,结尾处插入了邓紫棋的歌《喜欢你》。
今年3月份,李文丽又代表皮村文学小组参加澳门文学节。“到了澳门之后我又被震惊了。在我的人生规划里,从来没有想过会站在澳门这个神圣、辉煌的地方。作为一个刚刚学习写作的业余写作者,能跟专业的作家们一起分享我的经历,就像做梦一样。”
5月份,她在上海参加《从她说起》520女性成长分享会活动时,用近20分钟的视频,娓娓讲述自己一路走来的辛酸和收获,以及不断成长的感悟。
她说,“这一切经历让我觉得,到北京之后,我好像重生了一般,拥有了不一样的人生。”“是文学让我去了好多想都不敢想的地方,见到了好多灵魂有趣的人,并和他们联接在一起,我相信文字都是带着力量和温度的,在每个热爱文学的人之间传递,经久不息。”
如今,56岁的李文丽,想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我在文学小组写文章获得了好多书籍,都没时间去阅读。有一天哪里也不去了,就在老家的院子里晒着太阳,翻看这一本本承载着我人生当中高光时刻的荣誉之书,再把打工路上遇到的有趣灵魂,亦师亦友及帮助和鼓励过我的人们,一一记载在字里行间,画在彩图里,一定是幸福美好的。”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欧阳海杰
图丨受访者供图
2024-06-13 19:14:00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