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点赞甘肃>

共赴绿色之约|探寻崇信县“生态+”复合产业转化的发展密码

2024-06-06 23:02:35        来源:奔流新闻

“满城公园满城花,一城山水半城香。”这是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崇信县以产业链条纵向延伸促进业态融合发展,确立了“添绿增金”转化路径和“生态+”复合产业发展模式,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双向转换通道。6月3日,“共赴绿色之约——2024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崇信县,探寻“生态+”复合产业转化的发展密码。

致富牛住进“避暑山庄” 

在全国肉牛优势产区崇信县黄寨镇甘庄村,一排排翻修好的窑洞院落里,几头红牛慢悠悠的地从窑洞出来,吃过“早餐”便悠闲地卧在地上晒太阳。

窑洞便是这些红牛的“避暑山庄”。红牛住进窑洞,在崇信县早已不是新鲜事,除了黄土高原先天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这一模式也展现出崇信人的独道眼光。

“我家里养了70多头牛,以前养牛为了耕地,现在养牛为了挣钱。”黄寨镇甘庄村老下社的养殖户侯卓向记者讲述起窑洞养牛的优势:“窑洞养牛背风向阳、冬暖夏凉,70多头牛修建大棚需要近30万元,但是窑洞改造只花费了10多万元,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他说,这样的环境里养牛卫生环保,还能有效减少牛的病害,使红牛的肉质更加鲜嫩。

“牛的粪便也是宝。”养殖户高军兴说:“我养了50多头牛,种了100多亩地,两三天清理一次牛的粪便,将粪便撒在地里就是天然化肥,秸秆回收混合饲料就是这些牛的粮食。养牛、种地这些活,我一个人就能干,节约了人工成本。”

高军兴和侯卓所在的甘庄村是传统养牛大村,也是千头牛示范村之一,黄寨镇因此被命名为红牛产业强镇。崇信县按照“塬果川菜整县牛”的产业布局,盘活闲置废弃窑洞资源,全力打造“标准化、现代化、集约化”窑洞生态养牛示范区,先后建成了甘庄、大麦沟、茜洼窑洞养牛示范带,改造窑洞495孔,带动全镇养牛1.25万头。

崇信县还积极构建饲草转化、肉牛养殖、牛肉加工、牛粪堆肥、还田增收的循环发展模式,形成了千头牛、千亩果、千亩草的产业发展格局。

龙头景区带动全域旅游发展

崇信县还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旅游服务业发展全过程,持续打好“生态牌”。6月3日下午,采访团一行走进龙泉寺,置身林间感受自然风光的魅力。

崇信县龙泉寺是当地的一处重要旅游景点,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地质公园。龙泉寺始建于元代,兴盛于明清,东、西台分别有公刘大殿和距今5000多年的齐家文化遗址等,中台佛、道、儒三教并存,芮谷烟霞、双桥步月、湫池霖雨等“龙泉八景”别具特色。走在芳树碧藤成荫的道路上,看泉溪湖桥相连,亭台楼阁相望,集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令人心旷神怡。

龙泉寺因水而闻名,水质富含锶和偏硅酸等42种微量元素,用纯天然矿泉水泡一壶茶在林间小憩,闻着芳草清香,感受大自然的安逸,好不惬意。

近年来,龙泉寺景区坚持以旅游为纽带、以康养为载体,不断完善景区基础设施,丰富旅游消费业态,加快打造龙头景区,带动全域旅游发展。

平凉市生态环境局崇信分局局长黄立荣向记者介绍:“我们围绕全市全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部署要求,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水平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产业链条纵向延伸促进业态融合发展,确立了‘添绿增金’转化路径和‘生态+’复合产业发展模式,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双向转换通道。”

2023年,崇信县通过“生态+农业”,做优红牛、苹果、设施蔬菜等绿色品牌,实现收入19.3亿元。通过“生态+旅游”,实现窑洞养牛增收、红色文化传播、文旅康养、非遗传承、农耕农事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旅、文旅综合收入27.46亿元。通过“生态+工业”途径,实现清洁生产、绿色煤电、绿色矿井产值57.9亿元,增加值30.2亿元,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玄丝雨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电话:19530461646   

微信:BL19530461646  

拍客:710060272@qq.com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