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享丝路 遇见敦煌】共同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传承丝路文化与构建文明新形态主题论坛侧记

2023-09-08 14:20:07        来源:新甘肃


传承丝路文化与构建文明新形态论坛现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9月的甘肃,山河壮美,绚丽多姿;今日的敦煌,高朋满座,文思飞扬。

千百年前,这里就是繁荣富庶的商贸都会,也是包容开放的文化之都。丝绸之路孕育了璀璨的文化,交流互鉴铸就了多彩的文明。

9月6日,作为第六届敦煌文博会的主要活动之一,传承丝路文化与构建文明新形态主题论坛在敦煌召开,来自国内外的文化学者济济一堂,畅想丝路文化交流互鉴的美好明天。

千年敦煌彰显文化自信

“我从潇湘大地飞来边塞敦煌,从飞机舷窗俯瞰祖国壮丽河山,忽然觉得自己是在中国文学版图上飞翔,无数清词丽句、无数文学名词意象映入脑海。壮美敦煌,让我想起边关冷月、孤城玉门、雪满弓刀等古诗词中常见的名词意象,想起‘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等许多描写茫茫大漠和河西古道的诗句。”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湖南省文联原副主席、作家王跃文这样讲述自己对敦煌的印象。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交汇。敦煌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翻开中国版图,似乎没有一个地方能像敦煌这样,因文化而独具魅力、名扬四海。”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说。

“敦煌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原文化、河西走廊文化、西凉文化等在此融合,域内域外多民族人文交流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特色,使得鲜有其他的地区能够和敦煌相媲美。”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获得者王蒙说。

“敦煌飞天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文化的艺术形态和中国艺术的文化形态,更是一种人类文明的飞天精神。飞天是一种形态,也是一种动态,更是一种艺术的想象和一种梦想的图腾,是人类追求自由、渴望飞翔的精神所在。”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说。

在当天的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众多文化名人,对敦煌不吝赞美之词。

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多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曾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兴衰荣辱。如今,新时代的敦煌,活力迸发,彰显出坚定的文化自信。

开放包容推动文明互鉴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古丝绸之路上,各国之间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源远流长。

“佛教造像和石窟的建造首先是随着外国造像的传入而开始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例如,早期印度用象牙雕刻的微型雕塑,它们具有装饰图案、建筑形式以及人物图像,反映了同时代的外观特征,沿着古丝绸之路运送的这些微型文物可能提供了融入早期中国佛教石窟雕塑与建筑的视觉元素。”美国籍汉学家、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副主任蒋人和说。

美籍汉学家、北大客座讲席教授包华石说,西汉时期,汉武帝建立了丝绸之路的法律和制度基础,为促进中国和外国之间的友好贸易,推出了一批开明的政策,保护商人权益,这种“双方互相受益”的原则延续千年,推动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长期的商贸交流和文明互鉴。

“丝路文化因友好交流而生,因多元交流而兴,因深层交融而盛,是中外文明互学互鉴的生动体现,彰显着中华文明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博大的气象,我们要秉持开放视野,推动文明互学互鉴,以丝路文化彰显新时代的文艺自信。”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宏说。

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丝路文化也从古代走向新时代,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的内涵。我们将充分挖掘丝路文化所孕育的开放包容元素,创作更多具有中国审美情趣、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文艺作品,与各国人民友好交流当中彰显自信,实现自强,助力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张宏说。

在嘉宾看来,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

守正创新共创时代精品

文化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间促进了解、增进友谊的基础。深化人文交流,共建“一带一路”,必将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人类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

“从文化的角度讲,敦煌是人类文化艺术的宝库,从文明交往的角度讲,敦煌是四大文明交汇之地。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敦煌是典范,敦煌的时代价值更加凸显。我们要共同努力传承弘扬敦煌文化,推动敦煌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甘肃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正茂说。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在王跃文看来,中国新时代文学既要传承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也必须有适应时代的再造与创新。古老而漫长的中国文学卷轴上需要增添具有新时代典型意义的新名词、新意象。

“我们应该以‘一带一路’作为纽带,借鉴成功经验,花更大气力,用更大的力度,在国内外推广和传播中国优秀文学作品、优秀文化经典。我们的优秀作品推介出去后,还要深耕,还要细化,还要转化,还要花大气力做后续跟踪服务,花大气力在当地推广和传播。”彭学明说。

“今天的论坛,既是文化的交流,也是文学艺术创作者心灵的交流。敦煌在古代就埋下了非常珍贵的文学艺术的种子。在新时代,我们期待着这颗文学艺术的种子能够重新开花结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作家张柠说。

“我们将以弘扬敦煌文化为切入点,大力弘扬丝路文化,自觉融入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大潮中,呼唤并期待更多的中国作家能够用自己的文学智慧,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创造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鸿篇巨制,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读者出版集团总经理、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马永强说。

来源丨新甘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