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作文之星>

红蜻蜓丨兰州牛肉面

2024-10-17 09:56:35        来源:

兰州牛肉面

兰州交通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3)班 陈奕如

提起兰州,你一定会想到声名显赫的兰州拉面。不过,我们兰州本地人可不叫它兰州拉面,而是称它为牛肉面。

牛肉面是我们兰州最常见的美食,几乎每条街道都有牛肉面馆。在一个寒冷的正午,上完课的我饥肠辘辘走在大街上,这时,一股醇厚的香味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我寻着气味向前一望,只见路边有一家牛肉面馆。我立刻拉着妈妈的手走入面馆。没等多久,热气腾腾面便端了上来,我迫不及待地吃了一口,当面拌着汤入口的瞬间,浓郁的牛肉香味在口中爆发,面条柔韧劲道,让人回味无穷。

要说牛肉面的特点可真不少: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一清指牛肉汤清,二白指萝卜白,三红指辣椒红,四绿指蒜苗绿,五黄指面条透黄。如果这些要求全部达标,那么这是一碗合格的牛肉面。

面对着这红红绿绿的面,我大口吃了起来,不一会儿,面被我吃得干干净净,舌尖麻麻的,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从此以后,牛肉面便成了我最爱的美食之一。

时间久了,我也慢慢了解了牛肉面的历史,牛肉面之所以味道独特,是因为当初很多香料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运过来的。而面和牛肉都是我们兰州本地的食材。而令牛肉面享誉全球的还有精致的制作工艺,拉面师傅把一团面像拉手风琴一样,来来回回几下就把面拉好了,不同的宽度,接着往锅里一抛,面在空中飞一个弧度就掉进锅里,看上去就像耍杂技一样有趣。这种制作技艺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喜爱牛肉面的小吃货我觉得很骄傲。

写到这儿,我都有些迫不及待地想去吃一碗牛肉面了,你也来尝尝吧。

礼县剪纸

陇南市礼县实验小学六年级(1)班 王紫嫣

指导老师 赵彩霞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上流传下来的文化,经几代至几百代的传承,形成了永不磨灭的精华。

我的家乡在陇南市礼县,这里虽然地小但“物博”,尤其非遗文化很多,如:宽川木雕、井盐制作工艺、挂面制作手艺、手工刺绣、手工核桃糖、剪纸等等,由于传承者越来越少,大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已经失传了。而我却幸运地与剪纸有了不解之缘。

我初见剪纸时是在幼儿园时,我有幸成为杨老师的学生,她是一位“非遗”剪纸传承人。记得第一次见到杨老师时,她正在展示一幅精美的作品,那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从此,我心中涌起了对剪纸艺术的浓厚兴趣。老师告诉我们剪纸是我们礼县几千年的文化,我们虽不大懂,但也跟老师专心致志地学了起来。记得刚开始学习剪纸时,我手中的剪刀似乎不听使唤,剪出的作品也不尽如人意。但杨老师总是耐心地指导我、鼓励我,在她手把手的教导下,我逐渐掌握了剪纸的技巧,能够剪出简单的五角星、雪花等。虽然剪的样子不怎么精致,却也是我们幸福的成果。

从那天起,一有闲暇,我就拿起纸和剪刀练习……渐渐地,我发现,剪纸与一般的绘画有所不同,它更加精细,更加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曲线的美感,每一剪都需要精确放置,即使是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影响到整个作品的质量,通过学习剪纸,让我的手也变得越来越灵活。

长大了,上了小学,记得一次美术课上,老师告诉了我们一个好消息,下一节课换为有趣的剪纸课,我高兴极了,非常期待下一节美术课的到来。剪纸课终于在我的期盼中姗姗而来,美术老师先教我们剪纸的基本技巧,然后让我们剪窗花和一些简单的图案。最后又告诉我们剪纸有两种剪法:阴剪与阳剪。阴剪一般使用画笔、剪刀即可,仅剪出图案;而阳剪需铅笔、剪刀、刻刀等众多工具,要剪刻出图画的线条。所以人们一般会选择阴剪,阴剪用的时间不多,而阳剪要用大量的时间。从那以后我更加痴迷于剪纸,又购买了各种剪刀和彩纸,并通过看一些剪纸教学视频学习,我学会了很多技巧。要耐心地将彩纸折叠成适当的形状,例如四折或者六折。接下来,我会在彩纸的背面画出想要剪出的图案,再用剪刀将图案剪下来。

学习剪纸的过程中,我也遇到过很多困难。有时候,我会因为不小心剪坏了彩纸,但是我并没有放弃,我不断尝试,不断改进,直到我能够成功地剪出我想要的图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剪纸技巧不断提高,而且我喜欢在剪纸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比如我曾经用剪纸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在剪纸的过程中,我知道了剪纸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想象力和创意。我也体会到了剪纸的乐趣,更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每当看到精致的剪纸,我不禁想: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魅力无穷,每一项技艺都凝聚着智慧与创新,学习剪纸,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匠心独运”的含义。剪纸不仅是我们陇南礼县的手艺传承,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些都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凉州攻鼓子

兰州市第十中学初一(1)班 何承峻

指导老师 史海宁

我的家乡凉州,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听父辈们说,从汉唐时起,它就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而经常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不仅有古老的故事,还有许多有趣的非遗文化。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凉州特有的民间鼓舞——“凉州攻鼓子”了。

攻鼓子可不是普通的跳舞,它是我们家乡一代代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是凉州文化瑰宝。它不仅是一种震撼而又好看的舞蹈,还是历史的印记。听爷爷说:“很久以前,有个叫苗庄王的人被敌人围困在城堡里。他情急之下,想了个办法:带领部下造了一些直筒鼓,里面藏着兵器。然后,他和部下打扮成社火队的样子走出城堡。趁敌人不注意的时候,他们取出兵器攻打敌人,最后大获全胜。为了庆祝这次胜利,人们就把这种鼓舞叫作‘攻鼓子’。”每次听到这个故事,我都会觉得特别激动,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时代英勇的战士。

“凉州攻鼓子”表演时,它以“猛虎出山”“双将对斗”“四门兜底”“四方阵”“四龙阵” “雄鹰展翅”“战马凌飞”“鹞子翻身”“凤凰三点头”等变化万千、气势恢宏的独特动作令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

现在,攻鼓子已经成为我们凉州的一张名片了。它不仅在国内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还走出了国门,让世界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每次看到攻鼓子的表演,我都感到特别自豪和骄傲。因为这是我们凉州的文化瑰宝,是我们家乡的骄傲!我觉得我们有责任把攻鼓子发扬光大。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它、喜欢它,让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永远传承下去。

豆香

兰州市第十中学高(1)八班 王嘉荣

板栗摊、爆米花火炉……这些似乎已不属于我们这些少年的美食来源之处。

月的朦胧装饰了夜的美,温馨的小房间内溢出暖暖的光。母亲端上一盘炒大豆,不见热气腾腾却烫得要命,灼烧的痛感中豆香不断冲击我的味蕾……我却不以为然地问母亲:“明天我可以买一盒巧克力吗?”

而在另一个时空,同样有大豆的出现,却有不同的对待,一个稚嫩天真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喜悦道出这么一句来:“世界上第一好吃的食物。”接着从兜里摸出两粒带着灰尘的大豆,小心地分出一粒给旁人。他是革命英雄罗云鹏之女“力立”,那一刻大豆或许是她对幸福的理解。

口腔中豆香不停回荡,炽热的血液一次次越过我的心房,不禁念叨起那首《大豆谣》:蚕豆秆,低又低,结出的大豆铁身体……

歌的词与曲中篆刻着怜悯鼓励与不甘;“力立”的坚强、善良、天真深深烙印在我心中,使心底生出比怜悯、敬畏、自省更复杂深邃的情感。

突破时空限制,打破偏执思想,铭记《大豆谣》中的“力立”,与歌曲同在。不断哼唱和传承这赤子之心,感受历史传承文化的底蕴,诠释解读这心底的震撼。

最后美美地睡一觉吧,带着豆香的传承与情愫,在这个温暖的时代里。梦里你哼唱着、传承着、弘扬着,给予文化与时代抚慰,给予自己最安心的慰藉。

拓墨寻真

兰州市七里河区王家堡小学四年级(1)班 张竞之

非遗,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瑰宝,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当我提起笔书写非遗时,那些绚丽多彩、独具魅力的非遗画卷便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金石传拓,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技艺,它犹如时光的魔法师,将冰冷的金石赋予了生命的温度。

传拓师们以纸和墨为工具,小心翼翼地在金石表面上进行拓印。那墨色在纸上渐渐晕开,古老的文字和图案便缓缓浮现,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透过这些拓片,我们仿佛能看到千年前的工匠们精心雕琢的身影,能听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声音。每一个线条,每一个点画,每一次的轻触,都是与历史的一次对话,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它是时间的使者,将古老的文明传递至今,让我们在现代的喧嚣中,依然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领略那份独特的魅力。向我们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些拓片,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它们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智慧和艺术成就。无论是庄严的碑刻,还是精美的青铜器纹饰,都在传拓中得以保存和传承。

金石传拓,延续着文化的血脉,让我们在现代也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感受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之美。

  • 相关新闻